查看原文
其他

从几个一读就错的地名看太原地名异读现象

2016-10-15 张玉虎 太原道



太原道注:崛围山是太原八景之一,但关于崛字的读音却经常闹出差错,不了解崛围山的人往往按照标准汉字读音将它读做jue,但事实上它的正确发音为qu。类似于崛围山这样地名异读的现象,在太原还有很多。


从几个一读就错的地名看太原地名异读现象


地名异读现象,在全国各地都存在,其形成的原因,有方言口音和历史音变两种。我们太原市也有多处地名的读音与其文字写法有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既体现了一个地方方言的特点,也有着深厚的地方历史文化源渊,应当保持下去。但是,近些年来,由于普通话的普及和有些人不注重保持地方特色,使一些异读的地名有“趋同化”倾向,本人在乘公交车听广播报站时就常听到有用常规读音报地名的现象,这是对地方历史的淡漠。本人认为,地名的读音,应当和人名用字一样,遵循“从本”和“从源”的原则,让其异读存在下去。因为在我们汉语里,一字多音现象十分普遍。据本人所知,太原存在异读的地名有这样几处:

许坦,位于小店区黄陵街道。“坦”不读“tan”而读“dan”,平声。这是我们太原方言将声母中的一些顺气音读成不顺气音造成的,如“团”字,方言中有的地方也读成“duan”。上年纪人形容人冻的缩成一团时,往往说“圪团起来”其时“团”就读为“duan”。




坞城,位于小店区。“城”不读“cheng”而读为“chi”,平声。这可能是由历史原因造成的。因为“城”与“池”是同意词,常常组成联合词组“城池”,古人口语混用也在情理。现在晋北一些地方的方言中,还将“程”这一姓,读如“池”。



里解,位于小店区刘家堡乡,有东里解和西里解两个村。“解”不读“jie”也不读“xie”,而读为“hai”去声。与晋南解州的“解”读音相同。村名的来由,据传是因村里曾经在科举时代出过一位解元而得名。“解”是一个多音字,“jie”与“xie”这两种读音常见,而“hai”这个读音使用的较少。在解元的这个意项上本应该读“xie”,但在这里为什么读“hai”呢,笔者不知究里,尚需就教于方家。

横河,在小店区西温庄乡与榆次交界处。“横”不读“heng”而读“huai”,去声。村名的来由,据说是因为太原与榆次交界处的潇河因发洪水时在这儿改道横流而叫成的。但在太原南郊的方言土语中,“横”字在与“竖”相对的这个意项上,读音为“hua”,平声。为什么叫村名时读成“huai”,是不是由于“儿化”韵形成的呢?笔者浅陋,不敢妄断。

南畔、北畔,南畔属小店区西温庄乡,北畔属小店区黄陵街道。其得名来由是因为地处古平晋城遗址的南端的北端。“畔”字不读“pan”而读“ban”,去声。这也是由于太原方言与普通话之间辅音声母的顺气音和不顺气音之间的置换而造成的。

宋环,在小店区小店街办。“环”在当地人的口语中不读“huan”而读为“kuai”,平声。宋环的异读,来由奇异,完全是出于误会:宋环村原名郑家堡,后来,由于该村姓宋的人家得势,就将村名改为宋瑰,意为宋氏之瑰宝。“瑰”字的繁体“瓌”,与“环”字的繁体“環”有几分相似。不知何时,一位粗心的书写者将“瓌”字误写为“環”,其后,人们将错就错,也都跟着写成了宋環。汉字简化后,便成为宋环。虽然写来是“宋环”二字,但人们却是读为“shunkuai”。

东蒲、西蒲、南蒲,在小店区小店街办。“蒲”不读“pu”而读“bu”,上声。这可能也是由于方言与普通话对应的顺气音与不顺气音的置换关系而形成的。但在“蒲草”的这一意项上,方言也读作“pu”,令人费解。

三给,在尖草坪区,“给”不读“gei”而读“ji”。“给”这个多音字的两个意项人们了解较多,无须细述。




摄乐,在尖草坪区,“乐”不读“le”而读“lao”,去声。这是由历史音变形成的。“乐”字,在历史上可能就读“lao”,晋中市的昔阳县,原来叫作“乐平县”,其中的“乐”字,就读为“lao”。太原方言中把“欢乐”也读作“huanlao”。上年纪人见到小孩子们无拘无束活蹦乱跳时,往往说“huanlao”,其实就是“欢乐”二字。


点击以下文字链接,阅读推荐内容

那些呆萌可爱的叠音词,让山西方言亲死个人

太原的“老圪节”,是贬损还是调侃?

太原话里变幻多端的“圪”字

“红火”在山西方言里到底有几个意思?

“毛鬼神”是个什么鬼?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